⑧[宋]朱熹:《答许顺之》,《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在《左传》的一系列陈述中可以看到这一观念从西周持续到东周,这些陈述揭示出了植于宇宙秩序之中的礼则所体现的整个制度秩序。这告诉我们在商人思维当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
所以,就像上面指出的,不像天命说仍是宇宙论神话的新发展,这一新趋向确是不同于宇宙论神话的新起点。它揭示了不同于礼之规范伦理的新伦理,这一新伦理的核心是一种世界已纲序失常的疏离意识。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在不同程度上,应然与实然的人类秩序之间存在差别这一看法在任一超离原始层次的文化中都有所体现。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挑战就是作出正当的选择并遵循君子之道。无论一个人采取哪条途径,只要他能够通过养性实现道德转化,他就成为了一个君子。
对这些德行以及部分德行与礼之关系的详细检视揭示出了一个道德内在化的意识,而这在礼的典章所体现的伦理中并没有出现过。因此,超越意识及天命观念中的批判意识仍然以宇宙王权制度为基础并受限于它。明道、立德即是修身之要。
只有我们不再把人作为一个对象性的人来管理、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此中包含着中国哲学的重要方法范畴体(体验)。明明德于下(当为天字之误)下,吾人学问、分量、本体自当如此。修身以道,身外无道,所以,修身便是治世的前提。心何由以纯?只得易理,到手心便纯。
有所则便不在,谓其在忿懥,在恐惧,在忧虑、好乐,而不在心之位也……心既有所,则心不在。[36] 身者,天下国家之本也。
(二)讼心讼身之学 讼心讼身是孙应鳌个人治理思想中的另一内容。如他在知行合一的理论框架内,认为闻见之知对人明心立德、获得真知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知行一理,惟有真知,而后可作,苟不知而作,是外知以为行,行不本于知,非学矣。如他说:世间学问不同,大段只有两种:偏内者求于心遗事物,偏外者逐事物遗心体。[14]尽性,方能率性,率性即是顺应天道。
对于这一结论,孙应鳌在其治世思想的逻辑结构中分三个层面展开论述。[40] 在人伦日用上做至善的功夫,首先即是要明仁、敬、孝、弟、慈、信等德性伦理。[52] 仁本之于心,自有其生生的性质,但仁之生生性质的发显需要做致知、诚意、慎独的内向性功夫。镜明则物无遁形,衡平则物无隐数,故学者务先养心,[20]因此,圣门之学,全在自己身心上用功夫。
人在心体上一旦有了执著,心体便失本然,人应接事物便有偏差,不能认知事物的本相。心之所同然者,义也,理也。
谋及止讼,则讼不待听而自无。孙应鳌从学与仕相互增益的角度认为,学不废仕,仕不废学,学优则仕,仕优必学,二者正体现了学与政的辩证关系。
同时,孙应鳌认为,情发之于性,人有性即有情,情不可灭除,只能合理疏导。孙氏之学深得阳明学之醇正,且学风笃实,具有朴实敦厚之风格,对当时空疏之学风有挽救之功,迥异于晚明饱受诟病的个性张扬的学风。罗近溪这种由己及人,由身及天下的推理方式和孙应鳌非常相似,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思路下,罗近溪按照孟子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差等之爱的理论,向外推展,强调大孝、大悌,进而实现天下之治。而我无所与,便是心得其正。夫学圣人之道,以天地、万物同体为量,则家、国、天下,固修、齐、治平于我者也。[25]相对于当时阳明后学中高谈心性,不做务实功夫的学风而言,孙应鳌这里指点出的讼心讼身和导情的修身功夫更为切合实际。
故人能通于万事万变,身能治家国天下。心、仁、孝本乎一,以孝治天下,也就是以心治天下,即是仁政。
[19]而修身就要先养心,故学者务先修德。以天下之悌为悌,才为大悌也。
从本体和功夫出发,孙氏构建起以心为内核的治理思想。[12] 天地生人为贵,人必能践行尽性而始能成人。
所以,这种诚切之功并不是外于物而反求身心,而是于人伦日用中的切实功夫。心体之正,既不可堕于无,又不可滞于有。[61]孙氏讲学善俗化民,推动地方秩序建设,为吏忠肝建言,匡君救世,可谓针砭时弊,发后世醒,其言其行在某种意义上表征着晚明王学的思想特征和实践价值取向。孙应鳌的明道、尽性之学继承了阳明、蒋信的心学传统,以圣人为理论立场,但并不空疏。
[29] 孙应鳌强调闻见之知对修身进学的作用,虽然不如德性之知重要,但至少正面肯定了现实生活,这比起宋明以来的理学家仅仅把现实生活、人伦日用当做事上磨炼等修身进德功夫的被动工具是一个进步和突破。大象言有物而行有恒,修身之谓也。
皆人欲之私心,非天理之本然矣。求诸人,便是为人之学,是求之无益于得,求在外者也。
[15]但是,在孙应鳌看来,为圣之学,则要做变化气质的功夫以成就道德了。一旦有欲,即心有所蔽,便不能适道,便二也。
[21]在孙应鳌看来,为学者修身养心就要做好讼心讼身的功夫: 天水违行,讼。所以,欲纯心和不欲纯心都是一样的意必固我。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尽学《易》之旨矣。[22] 讼心讼身也就是自求于身心,时时反省自己,故能自讼而心服,讼心而身正。
许大的事也,只是立个身。知主静即无欲,而后知圣人无停机之学。
因为人生活于社会,离不开家庭这个与个体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单元。善修身者,始能践行尽性,始能成人,尽性之至者,方为圣人。
这对于我们当下的诸多种类的个体行为规范的启示在于:转变立场,从我做起。有学问之知,由多闻多见以求知,而闻见所会理明心,得德性之真知,因以不昧,学知之者,次也。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yunwc.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l4dlb/0448.html
有话要说...